【知识】海洋地质地理知识点

1

由内力作用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结构改变并使其内部物质发生变化的机械运动称为构造运动,按其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2

地质上所谓的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地震学界所说的岩石圈是指上部具有高 Q 值的介质。

3

大洋岩石圈年龄越老,厚度越大。

4

莫霍面是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是克罗地亚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 1909 年发现的。在该界面附近,纵波的速度从 7.0 km/s 左右突然增加到 8.1 km/s 左右,横波的速度也从 4.2 km/s 突然增至 4.4 km/s。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平均为 33 km。

5

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圈与外核流体圈的分界面。

6

奠定了海岸基本轮廓和地貌形态格架的是构造运动。

7

古海洋学是研究地质时期海洋环境及其演化的科学,又称历史海洋学。它利用现代地质学和海洋学知识,通过对海洋沉积物的分析和研究,了解古海洋表层及底层环流的形成、演化及其地质作用,阐明海水成分在地质历史中的变化,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演化,生产力和生物地理发展史及其对沉积作用的影响,以及海洋沉积作用的历史。深海钻探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古海洋学研究,揭示了大洋演化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

8

微体古生物法是古海洋学最主要的研究手段之一。

9

洋壳较陆壳年轻,一般不超过 2 亿年,而大部分陆壳至少为 10 亿年。因此大陆地层可以记录比大洋地层年代更久的地质信息。但陆壳远没有洋壳构造活动剧烈。

10

洋壳形成于大洋中脊轴部,并从中脊轴部向两侧运移,经过深洋盆,最后在海沟处向下俯冲并消亡于地幔之中。

11

洋壳岩石主要是地幔物质活动的产物,也是许多海底矿产的物源,与成矿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们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记录了洋壳形成和演化的历史,是当前深海钻探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研究领域。

12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海陆的起源》是阿尔弗雷德 2魏格纳阐述其“大陆漂移”理论的经典著作,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13

海底扩张学说是关于海底地壳生长和运动扩张的一种理论,是对大陆漂移说的进一步引申和发展。它是 20 世纪 60 年代,由美国科学家赫斯(Hess)和迪茨( Dietz)提出的。

14

通常用扩张速率来表示海底扩张作用的强度,一般以单侧的速率来表示。太平洋的扩张速率为每年 5~7 cm,大西洋的扩张速率为每年 1~2 cm。

15

地体是地壳物质的碎块,它或者在一个板块上形成,或者由一个板块断裂而成,后来增生到另一个板块之上。

16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岩石圈,岩石圈被构造活动带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板状块体,被称为岩石圈板块,简称板块。这些板块以每年 1~10 cm 的速度移动。板块边界分为 3 种类

型:①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②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③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

17

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两板块间的应力场以挤压作用为主,边界两侧板块相对运动向一起聚合汇集。其地震活动以逆掩断层为主。

18

分离型板块边界也称生长边界,伴随洋壳新生和海底扩张。特点是两板块做背离运动,向两侧分离、散开。分离型板块边界发生的地震以正断层型为主。

19

板块边界为不稳定地带,地震活动几乎全部发生在板块的边界上,火山也多发生在边界附近,其他如张裂、岩浆上升、热液活动、大规模的水平错动等,也多发生在边界线上,其中地震活动是板块划分的首要标志。

20

如果地幔内的流体上升到巨大的大陆之下并向左右扩散时,那么大陆块就会从这里裂开,并向两侧推移,这就是地幔对流。洋中脊属于地幔对流的上升区,由此推动板块水平运动,在海沟处汇聚下沉。

21

地球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 -澳大利亚板块和南极板块。板块运动及其相互作用导致了目前海陆的分布格局。

22

在地球表面上,大陆和洋底呈现为两个不同的台阶面,陆地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在 0~1 km,洋底大部分地区深度在 4~6 km。整个海底可分为三大基本地形单元: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

23

从地形变化和地壳结构的角度来说,大陆边缘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斜坡带,也是大陆地

壳和大洋地壳之间的过渡带,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等海底地貌单元,平行于大陆 -

大洋边界延伸千余至万余千米,宽几十至几百千米。大陆边缘按构造活动分为稳定型和活动

型两大类。稳定型大陆边缘位于板块内部,被动地随着板块运动,缺乏海沟俯冲带,故无强

烈的地震、火山活动和造山运动,发育有巨厚的沉积物。活动型大陆边缘有强烈的地震和火

山活动。

24

海沟是由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海沟是位于海洋中的两壁较陡、狭长的、水深大于 5 000 m(如毛里求斯海沟 5 564 m)的沟槽。大多数海沟有不对称的 V 形横剖面。海沟多分布在大洋边缘,而且与大陆边缘相对平行。

25

深渊一般指深度超过 6 500 m 并一直延伸到 11 000 m 的轮廓清楚的海沟。世界上深渊的面积约 4.5 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深海海底面积的 1.7%。

26

边缘海盆地是岛弧靠大陆一侧的深海盆地,水深 2 000~5 000 m,与海沟、岛弧组成沟弧盆系。边缘海盆地与火山岛弧相连,故其热流值一般较高。

27

马里亚纳海沟位于菲律宾东北、马里亚纳群岛附近的太平洋洋底,亚洲大陆和澳大利亚之间,北起琉磺列岛、西南至雅浦岛附近。马里亚纳海沟是目前所知地球上最深的海沟,最深处在挑战者海渊,为 11 032 m,是地球的最深点。

28

大陆架又叫陆棚或大陆浅滩。大陆架是大陆周围被海水淹没的浅水地带,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其范围是从低潮线起以极其平缓的坡度延伸到坡度突然变大的地方为止,通常被认为是陆地的一部分。大陆架有丰富的矿藏和海洋资源,其中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是整个地球石油储量的 1/3,素有海洋资源的“聚宝盆”之称。

29

在国际法上,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沿海国有权为勘探和开发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其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北冰洋 2/3 以上的面积属于大陆的水下边缘,即在北冰洋的周围具有非常宽阔的大陆架,最宽达 1 200 km 以上。

30

中国相邻四海总计 470 多万平方千米,其中可管辖海域约 300 万平方米;岛屿 11 000 余个。大陆架宽广,黄海、渤海全部位于大陆架上,东海大陆架宽 200~600 km,南海大陆架宽 180~250 km,大陆架总面积在世界上排名第七位。

31

1873 年,英国“挑战者”号调查中,利用测深锤测量深度,发现了大西洋中部有一条南

北向的山脊。这是首次发现大洋中脊。

32

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在地貌上,洋中脊是一条在大洋中延伸的地球上规模最大的海底山脉系列;在地质上,洋中脊是一条巨型构造带,断裂特别发育,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其纵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总长约 6.5 万千米,宽 1 500~3 000 km,高出洋底 2~3 km,其露出洋面以上的部分成为岛屿,如冰岛、亚速尔群岛、科隆群岛和复活节岛等。

33

Frederick Vine 和 Drummond Matthews 通过研究洋壳岩石的磁异常特征而提出了新生洋壳产生于洋中脊的论断。

34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 35

大洋盆地是地表最为低凹的地区,“条条江河归大海”,从陆地上风化剥蚀出来的大量碎屑物质源源不断地被江河搬运,最后输入海洋。海洋成为物质的最终沉积场所。

36

菲律宾板块对亚洲大陆板块俯冲,欧亚古陆反向蠕散,其边缘部分上层软流圈上拱,导致岩石圈拉长碾薄而张裂,形成裂谷,前部的琉球弧陆块渐渐裂离,裂谷处形成弧后盆地,发展成目前的冲绳海槽,位于东海大陆架与琉球岛弧之间。

37

世界上 80%的火山爆发发生在海底。据统计,全世界共有海底火山 2 万多座(太平洋就拥有一半以上)。这些火山中有的已经衰老死亡,有的正处在年轻活跃时期,有的则在休眠。现有的活火山,除少量零散分布在大洋盆地,绝大多数分布在岛弧、大洋中脊的断裂带上,总体呈带状分布,统称海底火山带。

38

海伦火山是一座著名的活火山,是喀斯喀特山脉(Cascade Range)的一部分,是由胡安德富卡板块俯冲到北美板块之下而形成的。

39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贝尼奥夫等人在研究海沟附近的地震时,发现了贝尼奥夫地震源带,岛弧下的中、小型地震震源呈带状分布。一般在海沟附近发生的为浅源地震。

40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处,因此是典型的地震带,地震频发。

41

因为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汇聚,应力不断集中,一般在 30 km 左右深度形成特大型地震,所以目前观测到的大地震均发生在环太平洋。

42

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它的波长长,传播速度快,波高在茫茫的大洋里不足 1 m。但当到达海岸浅水地带时,波长减短而波高急剧增高,可达数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墙”。地震海啸通常由震源在海底 50 km 以内、里氏震级 6.5 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43

沧海桑田是指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会变为海洋。因为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地运动着,因此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靠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如果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有时海底发生

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44

威尔逊旋回即大陆岩石圈在水平方向上的彼此分离与拼合运动的一次全过程,包括萌芽阶段、初始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残余阶段和消亡阶段。在陆壳基础上因拉张开裂形成大陆裂谷,尚未形成海洋环境,如东非裂谷。陆壳继续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已经出现洋壳,如红海、亚丁湾。由于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海洋边缘又出现俯冲、消减现象,所以大洋迅速扩张,如大西洋。大洋中脊虽然继续扩张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海洋总面积渐趋减小,如太平洋。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终于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残留小型洋壳盆地,如地中海。海洋消失,大陆相碰,使大陆边缘原有的沉积物强烈变形隆起成山,如喜马拉雅山山脉。

45

加勒比海(Caribbean Sea)是大西洋西部,南、北美洲之间的一个海。西部与西南部是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和中美洲诸国;北部是大安地列斯群岛,包括古巴;东部是小安地列斯群岛,南部则是南美洲。

46

里海位于辽阔平坦的中亚西部和欧洲东南端、高加索山脉以东,制约着中亚巨大、平坦

的土地,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封闭性的内陆海。

47

珊瑚海位于太平洋西南部海域,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以东,新喀里多尼亚和新赫布里底

岛以西,所罗门群岛以南,南北长约 2 250 km,东西宽约 2 414 km,面积 4 791 000 km2,

是世界上最大的海。

48

阿拉伯海为印度洋的一部分,位于亚洲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同印度半岛之间。其北部为波

斯湾和阿曼湾,西部经亚丁湾通红海,北界为巴基斯坦和伊朗,西沿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之角,

南面即印度洋。

49

红海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呈狭长形,其西北面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

相连,南面通过曼德海峡与亚丁湾相连。红海海水多呈蓝绿色,局部地区因红色海藻生长茂

盛而呈红棕色,红海一称即源于此。红海是世界上海水温度最高的海,也是世界上最咸的海。

红海长约 2 250 km,最宽 355 km,均深 490 m,最深 2 211 m,面积 438 000 km2。 50

白海长年被雪白的冰层覆盖,加上有机物含量少,海水也呈现白色,故而得名。注入白海的河流有奥涅加河、北德维纳河、梅津河等。白海深入俄罗斯西北部内陆,是北冰洋的边缘海,靠近科拉半岛,以狭长的咽喉海峡与北面的巴伦支海相连,二者以卡宁诺斯角与圣诺斯角之间的连接线为分界线。北极圈从白海穿过。

51

黑海是古地中海的一个残留海盆。

52

中国大陆边缘四海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其中最浅的是渤海,最深的是南海。渤海是中国唯一的半封闭内海。在冬季,渤海的平均温度最低。渤海海峡口宽 59 n mile,有 30 多个岛屿,其中较大的有南长山岛、砣矶岛、钦岛和皇城岛等,总称庙岛群岛或庙岛列岛。黄海从胶东半岛成山角到朝鲜的长山串之间海面最窄,习惯上以此连线将黄海分为北黄海和南黄海两部分。东海,亦称东中国海,是指中国东部长江口外的大片海域,南接台湾海峡,北临黄海,东临太平洋,以琉球群岛为界,濒临中国的沪、浙、闽、台。东海的面积是 70 余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在 349 m,多为水深 200 m 以内的大陆架。南海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海。

53

渤海:被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庙岛群岛包围;黄海:被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日本九州岛包围,南至长江入海口一线;东海:被中国大陆与日本岛、琉球群岛包围;南海:中国、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围成的海。

54

中国近海总面积 470 多万平方千米,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台湾以东海域。渤海与黄海的界线,一般以辽东半岛西南端的老铁山岬经庙岛群岛至山东半岛北部的蓬莱角连线为界;黄海与东海的界线,以长江口北岸的启东嘴与韩国济州岛西南角连线为界;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为中国广东南澳岛与台湾南端猫头鼻连线。

55

渤海三面环陆,在辽宁、河北、山东、天津三省一市之间,它有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三个主要海湾。具体位置在 37°07′~41°0′N、117°35′~121°10′E。

56

南海有中国最大的珊瑚岛—永兴岛,在 16°50′N、112°20′E,属于西沙群岛的宣德群岛,西北距海南岛榆林港约 182 n mile,是南海诸岛交通枢纽,也是海南省西沙、中沙、南沙群岛的行政中心,现为海南省三沙市党政机关驻地。

57

南海素有“亚洲地中海”之称,是两大洋和三大洲的海上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中国联系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及欧洲的必经之路。

58

基于板块构造学说,最为古老的大洋是太平洋。

59

印度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包括属海在内,面积为 7 411.8 万平方千米,若不包括属海,面积为 7 342.7 万平方千米。印度洋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 21.1%。印度洋板块形成于 9 000 万年以前的白垩纪,在地质年代上是地球上最年轻的大洋。

60

在印度洋海底中部,分布着“入”字形的中央海岭,把印度洋分为东部、西部和南部三大海域。东部区域被东印度洋海岭分隔为中印度洋海盆、西澳大利亚海盆和南澳大利亚海盆。这些海盆都比较广阔,海水较深。西部区域海岭交错分布,分隔出一系列海盆,主要有索马里海盆、马斯克林海盆、马达加斯加海盆和厄加勒斯海盆。这些海盆面积较小,海水较浅。

南部区域地形较为简单,有克罗泽海盆、大西洋 -印度洋海盆和南极东印度洋海盆。 61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占地球表面积的近 25.4%。位于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东西较狭窄、南北延伸,轮廓略呈 S 形,自北至南全长约 1.6 万千米。大西洋的赤道区域宽度最窄,最短距离约 2 400 km。

62

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介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之间,为三洲所环抱。北冰洋跨经度 360°,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洋。

63

西北航道是指从北大西洋经加拿大北极群岛进入北冰洋,再进入太平洋的航道,它是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捷径,它以巴芬湾以北为起点。

64

在北冰洋欧亚大陆一侧,大陆架从海岸一直向北延伸 1 100 km,最宽处可达 1 700 km,西伯利亚海域的大陆架宽度可达到 900 km。北冰洋在世界大洋中拥有最大的大陆架。

65

弗拉姆海峡是北冰洋联系大西洋的通道,也是北冰洋联系其他大洋最深的通道。 66

北冰洋整个深海区被 3 条海岭分为两大部分,靠近欧亚大陆一侧的为欧亚海盆,靠北美洲一侧的为加拿大海盆。这 3 条海岭基本平行,分别为门捷列夫海岭、罗蒙诺索夫海岭和南森海岭。

67

南森海岭,起自勒拿河口附近,向西北延伸到格陵兰海的北部,再折向南,到冰岛附近同北大西洋海岭相接,被认为是北冰洋中的大洋中脊。

68

南极辐合带是一条非常明显的自然地理边界,其位置在 48°~62°S,是一个很不规则的圆圈,在各大洋的位置也不尽相同:在印度洋、大西洋一侧约在 50°S,在太平洋一侧在55°~62°S。它的南部边界是南极洲 24 000 km 长的海岸线。

69

图们江发源于长白山东南部的石乙水,流经中朝边界,向东北又折向东南,最终流入日

本海。

70

苏伊士运河 1869 年通航,沟通地中海与红海,提供从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的航线。它是世界上使用最频繁的航线之一,也是亚洲与非洲的交界线,是亚洲与非洲、欧洲人民来往的主要通道。

71

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洲国家巴拿马,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重要的航运要道,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的“世界桥梁”。

72

亚马孙河位于南美洲北部,是世界上流量、流域最大,支流最多的河流,最终流入大西洋。

73

额尔齐斯河是中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源自中国阿尔泰山西南坡。

74

中国入海河流中的第一大河是长江,它也是亚洲、中国的第一长河,全长 6 403 km;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是世界第三长河,仅次于亚马孙河与尼罗河;水量也是世界第三。

75

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黄河口镇境内,地处渤海湾与莱州湾的交汇处,

1855 年黄河决口改道而成。

76

莫桑比克海峡是西印度洋的一条水道,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峡,长达 1 670 km;东为马达加斯加岛,西为莫桑比克。

77

德雷克海峡位于南美洲南端与南设得兰群岛之间。德雷克海峡是世界上最宽的海峡,其最宽处宽 970 km,最窄处也有 890 km。同时,德雷克海峡又是世界上最深的海峡,其最大深度为 5 248 m。对航海者来说,德雷克海峡被称为“航海家的坟墓”,该处风大浪高,有时还有冰山漂浮。

78

英吉利海峡是分隔英国与欧洲大陆的法国,并连接大西洋与北海的海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每年通过该海峡的船舶达 20 万艘之多,居世界各海峡之冠。

79

直布罗陀海峡位于西班牙最南部和非洲西北部之间(5°36′W、35°57′N),长 58 km;最窄处在西班牙的马罗基角和摩洛哥的西雷斯角之间,宽仅 13 km;是沟通地中海与大西洋的唯一通道,和地中海一起构成了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天然分界线,被誉为西方的“生命线”,是大西洋与地中海以及印度洋、太平洋间海上交通重要航线。

80

马六甲海峡西岸是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东岸是西马来西亚和泰国南部,面积为 65

0 km2。海峡长度为 800 km,状似漏斗,其南口宽只有 65 km,向北渐宽。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要道,通航历史达 2 000 多年。它是亚、非、澳、欧沿岸国家往来的重要海上通道。由于海运繁忙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马六甲海峡被誉为“海上十字路口”。

另外,由于马六甲海峡是日本与南亚、西亚、非洲、欧洲各国进行海上贸易的必经之地,因此也被誉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81

白令海峡是连接太平洋和北冰洋的水上通道,也是亚洲和北美洲、俄罗斯和美国、阿拉斯加半岛和楚克奇半岛的分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也从白令海峡的中央通过。

82

霍尔木兹海峡是连接波斯湾和印度洋的海峡,亦是唯一一条进入波斯湾的水道。海峡的北岸是伊朗,有阿巴斯港。海峡的南岸是阿曼。海峡中间偏近伊朗的一边有一个大岛—格什姆岛,隶属于伊朗。

83

琼州海峡,又称雷州海峡,亦称雷琼海峡,是海南琼州岛与广东雷州半岛之间所夹的水道,为中国三大海峡之一。琼州海峡东西长约 80 km,南北平均宽 29.5 km,最宽处直线距离为 33.5 km,最窄处直线距离为 18 km 左右。

84

台湾海峡是福建与台湾之间连通南海、东海的海峡,北起台湾台北县富贵角与福建平潭岛连线,南至福建东山岛与台湾鹅銮鼻连线,被称为“海上走廊”。

85

吕宋海峡是连接南中国海和菲律宾海的一系列海峡,北起台湾岛南至吕宋岛,长达 320 km。

86

波斯湾有“石油海”之称。

87

墨西哥湾以及巴西、南非周边海域被称为世界深海油气勘探和开发的“金三角”。 88

哈得孙湾是北冰洋最靠南的海域,最南端几乎到了 50°N,是一个近乎封闭的大型海湾。 89

亚丁湾是位于也门和索马里之间的一片阿拉伯海水域,通过曼德海峡与北方的红海相连,以也门的海港亚丁为名。

90

孟加拉湾位于印度洋北部,西临印度半岛,东临中南半岛,北临缅甸和孟加拉国,南在斯里兰卡至苏门答腊岛一线与印度洋本体相交,经马六甲海峡与暹罗湾和南中国海相连。宽约 1 600 km,面积 217 万平方千米,水深 2 000~4 000 m,南部较深;盐度 30~34,是世界面积最大的海湾。

91

胶州湾位于中国山东半岛南部,有南胶河注入。胶州湾口窄内宽,面积 446 km2,为伸入内陆的半封闭性海湾,属于构造湾。

92

海州湾是南黄海最西面的开敞海湾,位于江苏东北端的黄海之滨,东以岚山头与连云港

外的东西连岛的连线为界与黄海相通,面积约 820 km2。

海洋中的岛屿面积大小不一,按成因可分为大陆岛、火山岛、珊瑚岛和冲积岛。大陆岛是因地壳运动引起陆地下沉或海面上升,部分陆地与大陆分离而形成的岛,格陵兰岛、台湾岛、海南岛等都是典型的大陆岛。火山岛是由海底火山作用而产生的喷发物质(主要是熔岩)堆积而成的岛。珊瑚岛是由造礁珊瑚和石灰藻等的遗骸堆积而成的岛。太平洋中的夏威夷岛是典型的火山岛,而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是典型的珊瑚岛,中国南海诸岛中的多数岛屿为珊瑚岛。冲积岛是由河流、湖泊中的泥沙堆积而成,长江口的崇明岛就是中国最大的冲积岛。

94

格陵兰岛位于北美洲的东北部,在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间,全岛面积为 216.6 万平方千米,海岸线全长 3.5 万多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比西欧和中欧的面积总和还要大,因此也有人称之为格陵兰次大陆。

95

新几内亚岛是太平洋第一大岛屿和世界第二大岛(仅次于格陵兰岛),位于太平洋西部,

澳大利亚北部。新几内亚岛也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岛屿。

96

世界上最年轻的火山岛是位于北大西洋的苏特塞岛。

97

大不列颠岛是欧洲第一大岛屿,位于欧洲大陆西侧的大西洋中,是大不列颠群岛的主岛

之一,面积为 209 331 km2。

布干维尔岛是西南太平洋上所罗门群岛中的最大岛,是著名的“铜岛”。20 世纪 60 年代发现丰富的铜矿资源,蕴藏量 8 亿吨以上。在以新兴矿业城镇潘古纳为中心的铜矿产区,有外资经营开采的露天采矿场。自 1972 年投产以后,所产矿石经精选后由管道送往东岸港口输出,成为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首要出口商品。

99

南太平洋上的新喀里多尼亚岛素有“镍岛”之称,镍矿储量居世界第一位,约占世界储量的 25%,同时新喀里多尼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铁镍生产地区。

100

自 1710 年以来,邦加岛屿一向是世界上首要的锡产地,锡产量占印度尼西亚全国总产量一半以上,是世界著名的“锡岛”。

101

复活节岛最早的居民称之为拉伯努伊岛(Rapa Nui)或赫布亚岛(Te Pito te Henua,意即“世界之脐”)。最早登上该岛的欧洲人是荷兰人,他们为该岛取名帕赛兰(Paaseiland),意即“复活岛”,以纪念他们到达的日子。复活节岛位于东南太平洋上,在 27°S 和 109°W 交会点附近,面积约 117 km2,现属智利共和国的瓦尔帕莱索地区。

102

吕宋岛位于菲律宾群岛的北部,它是菲律宾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岛屿。吕宋岛盛产稻米、椰子,吕宋雪茄闻名于世。吕宋同时也是菲律宾三大政区(吕宋、维萨亚、棉兰老)之一。中国古籍称吕宋岛为“小吕宋”。

103

在中国的台湾岛与菲律宾的吕宋岛之间宽 200 n mile 的海域内,分布着巴坦、巴布延 2

片群岛,形成了巴士、巴林塘和巴布延 3 个沟通南海与太平洋的水道。

104

巴厘岛是印尼 13 600 多个岛屿中最耀眼的一个,位于印度洋,爪哇岛东部,大致呈菱形,主轴为东西走向,岛上东西宽 140 km,南北相距 80 km,全岛总面积为 5 620 km2。

105

广西涠洲岛是中国最大、地质年龄最年轻的火山岛。

106

灵山岛位于胶南市东南灵山湾中,与大珠山遥相对峙,是中国的第三高岛。

107

火山岛是由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的,在环太平洋地区分布较广。火山岛的面积一般都不大,既有单个的火山岛,也有群岛式的火山岛。著名的火山岛群有阿留申群岛、夏威夷群岛等。火山岛按其属性分为两种:一种是大洋火山岛,它与大陆地质构造没有联系;另一种是大陆架或大陆坡海域的火山岛,它与大陆地质构造有联系,但又与大陆岛不尽相同,属大陆岛与大洋岛之间的过渡类型。

108

珊瑚岛是由海洋中造礁珊瑚的钙质遗骸和石灰藻等的遗骸堆积形成的岛屿,由于珊瑚生长、发育需要温暖的水温,因此,珊瑚岛只分布在南、北纬 30°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

109

美济礁是中国南沙群岛中一个珊瑚环礁,中国渔民称之为双门或双沙。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隶属于海南省三沙市。

110

马来群岛,也叫南洋群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岛群。它位于亚洲东南部。该群岛由 2 万多个岛屿组成。总陆地面积 2 475 249 km2,约占世界岛屿面积的 20%。马来群岛沿赤道延伸 6 100 km,南北最大宽度 3 500 km。

111

太平岛是南沙群岛中最大的岛屿,位于南沙群岛北部中央郑和群礁的西北角。

112

夏威夷群岛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几乎位于太平洋正中部,是波利尼西亚群岛中面积最大的一个二级群岛。该群岛呈弧状跨北回归线,包括 8 个大岛和 124 个小岛,绵延 2 450 km,形成新月形岛链。夏威夷岛为其最大岛,岛上有 2 座活火山,气候终年温和宜人,降水量受

地形影响较大。

113

加拿大群岛是位于北美大陆以北和格陵兰岛以西的众多岛屿的总称,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巴芬岛,它是世界第五大岛,约有 51 万平方千米。

114

南海诸岛包含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东沙群岛是中国南海诸岛中位置最北的一组群岛,共有 3 个珊瑚环礁即东沙环礁(东沙岛和东沙礁)、南卫滩环

礁(暗礁)及北卫滩环礁(暗礁)。它是南海诸岛中离大陆最近、岛礁最少的一组群岛。南沙群岛是中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中位置最南、岛礁最多、散布南沙群岛最广的群岛,主要包

括太平岛、南威岛、永暑岛、渚碧礁、万安滩等。中沙群岛主要部分由隐没在水中的暗沙、滩、礁、岛所组成。黄岩岛属于中沙群岛并且是中沙群岛中唯一露出水面的岛屿。

115

曾母暗沙是一座位于中国南海的暗沙,为南沙群岛的一部分。

116

百慕大群岛位于北大西洋,是英国的海外自治领地,距北美洲约 900 km,距美国东岸佛罗里达州迈阿密东北约 1 100 n mile,距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东南约 840 n mile。

117

所罗门群岛是西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

118

托克劳群岛是太平洋中南部岛群,是世界上最小的群岛,由法考福环礁、阿塔富环礁、努库诺努环礁 3 个珊瑚环礁组成。

119

法罗群岛由位于北大西洋中的 18 个岩石岛屿所组成,是丹麦王国的海外自治领地。地理位置在挪威西方约 602 km、苏格兰西北方约 310 km 处。

120

阿拉伯半岛南靠阿拉伯海,东临波斯湾、阿曼湾,北面以阿拉伯河口至亚喀巴湾顶端为界,与亚洲大陆主体部分相连,位于印度洋板块。半岛南北长约 2 240 km,东西宽 1 200~ 1 900 km,总面积达 322 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半岛。

121

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雷州半岛合称“中国三大半岛”,为寿光羊口镇小清河口同江苏与

山东交界处的绣针河口两点连线以东的部分。胶东半岛是其一部分。山东半岛三面临海,北

面与辽东半岛隔渤海相望,东部与韩国隔海相望。因为地理上的原因,山东半岛地区与东北

和韩国联系紧密。

122

瑙鲁共和国位于南太平洋中西部的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中,有“天堂岛”之称。瑙鲁面积

只有 24 km2,是世界上最小的岛国。

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可以测得样品的绝对年代。

124

海底沉积物为陆地河流和大气输入海洋的物质以及人类活动中落入海底的物质,包括泥沙等碎屑物质、灰尘、动植物的遗骸、宇宙尘埃等,因此,海底沉积物在靠近陆地的海域较厚,在远洋较薄。

125

远洋沉积物就是沉积在大洋底表面的物质。在沉积之前,长期悬浮于海水中;沉到海底之后,成为一层软泥。它的主要成分是红土的微粒,含钙、硅的浮游生物(放射虫和硅藻)的残骸,以及火山灰、宇宙尘埃和化学物质等。

126

半深海沉积物为水深 200~2 000 m 的海底沉积物,相当于陆坡区的沉积物,主要是青泥、红泥、珊瑚泥、火山泥等细粒物质。

127

浅海沉积物是水深为 20~200 m 的海底沉积物,主要分布在大陆架区,也称陆架沉积。

浅海沉积物主要来自大陆,沉积时间较短,不适于研究古气候。

128

钙质软泥在大洋中分布最广。根据所含的主要钙质生物遗骸,分为有孔虫软泥、颗石藻软泥、翼足虫软泥等。

129

浊积岩是浊流沉积形成的各类沉积岩的统称,常见的有硬砂岩质浊积岩、碎屑灰岩质浊积岩,还有多种浊流成因的岩石类型。

130

希腊位于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南端,北部与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接壤,东北与土耳其接壤,西南濒临爱奥尼亚海,东临爱琴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大陆相望。

131

伊斯坦布尔是一个同时跨越欧、亚两大洲的名城,位于黑海和马尔马拉海之间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纵贯其中。

132

塔林,爱沙尼亚共和国首都,是爱沙尼亚最大的城市和经济、文化中心,位于波罗的海芬兰湾南岸的里加湾和科普利湾之间。

133

汉堡市位于不来梅东北部易北河岸,是德国北部一座美丽的港口城市,是德国第二大城市,仅次于柏林。

134

芬兰地处 60°~70°N,面积为 338 145 km2,是欧洲第七大国。其位于欧洲北部,北面与挪威接壤,西北与瑞典为邻,东面是俄罗斯,西南濒临波罗的海。

135

马耳他是位于地中海中部的岛国,由地中海一些岛屿组成,有“地中海心脏”之称,是一处著名的休闲度假胜地。

136

百慕大三角地处北美佛罗里达半岛东南部,具体是指由百慕大群岛、美国的迈阿密和波多黎各的圣胡安三点连线形成的一个东大西洋三角地带,每边长约 2 000 km。由于这片海域常发生人们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或按照正常的思维逻辑及推理方式难以解释的现象,因而成了不可理解的各种失踪事件的代名词,故又被称为“魔鬼三角”。

137

澳大利亚位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由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等岛屿和海外领土组成。它东濒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塔斯曼海,西、北、南三面临印度洋及其边缘海。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

138

马德拉群岛有“大西洋明珠”的美誉,它位于非洲西海岸外,面积 796 km2,属亚热带气候。

139

大嶝位于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东南海面,由大嶝岛、小嶝岛、角屿岛 3 个岛组成,其中角屿岛与大金门岛最近,距离仅 1 800 m。

140

福建距离台湾岛最近的距离是从福建平潭岛到台湾新竹,总距离约为 130 km。 141

辽宁省长海县海域面积约 10 324 km2,海岸线总长约 359 km,是中国东北地区距离日本、韩国最近的区域,也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海岛县和中国唯一的海岛边境县。

142

东兴镇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城关镇,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最南端,与越南芒街市隔江相望。

143

上海港位于长江三角洲前缘,居中国 18 000 km 大陆海岸线的中部,扼长江入海口,地处长江东西运输通道与海上南北运输通道的交汇点,是中国沿海的主要枢纽港,也是中国年吞吐量最大的港口。

144

海底热液活动普遍发生在大洋中活动的扩张型板块边界以及板块内其他扩张活动中心,被称为人类认识地球深处活动的窗口。从分布区域上看,海底热液系统多集中在太平洋。

海底热液流体是由海水沿着海底裂隙下渗,被下部岩浆加热、反应后沿着通道涌出海底形成的,海水、沉积物中的孔隙水、岩石中的结晶水以及岩浆中释放的流体组分都可构成热液流体的物源。

海底热液口环境是以高温、高硫化氢含量、低含氧量和低 pH 为主要特征的。

根据海底热液温度及喷出的矿物成分,一般将海底热液烟囱划分为: ①“黑烟囱”,热液温度为 320 ℃~400 ℃(高温型),以硫化物为主;②“白烟囱”,热液温度为 100 ℃~

320 ℃(中温型),以硫酸盐(重晶石、硬石膏),非晶质二氧化硅及闪锌矿为主;

③低温喷口,热液温度低于 100 ℃(低温型),主要为碳酸盐或非晶质二氧化硅。

海底“黑烟囱”含有大量的硫化物,很适合嗜硫生物的生长。“黑烟囱”通常出现在洋中

脊轴附近。洋壳内热液的循环作用与距离洋中脊的远近有关。随着距中脊轴越来越远,洋壳

内的热液循环作用会逐渐变弱。

145

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热液矿床主要形成在洋中脊的裂谷中。因为这里地壳较薄,熔

融的岩浆从地球内部不断涌出,形成新的海洋地壳。这种地球内部来的物质,既含有多种金属,又有很高的温度。当它们接近海底表层时,海水通过若干细小的裂隙向下渗透,与地球内部来的高温物质接触后,发生化学反应,使其中的金属析出来,形成富含金属的热液。这些热液在洋底孔隙较大的地方以很高的速度喷出来,形成了一座座富含金属的烟囱状堆积物。喷出的高温热液与冷海水接触后温度降低,其中的金属沉淀在海底堆积成矿。这种热液矿床富含铁、锰、铅、锌、金、银等多种金属。金属以硫化物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把这种热液矿床提炼后就可以获得所需的金属。

146

多金属结核曾称锰结核,基本结构为圈层结构,是由包围核心的铁、锰氢氧化物壳层组成的核形石。

147

迄今为止,已经在南海发现多金属结核和结壳总计 20 余处,其中大部分分布于南海东部。

148

富钴结壳氧化矿床集中分布在海山、海脊和海台的斜坡和顶部。构成结壳的铁锰矿物主要为二氧化锰和针铁矿,富含钴、稀土元素和铂等重要资源。

149

目前国内外发现的二氧化碳气藏的储集层类型主要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

150

海底铁矿的主要分布区有加拿大康塞普申湾、法国诺曼底半岛、澳大利亚小金岛。 151

滨海砂矿总体大致可分为三大类:非金属砂矿、重金属砂矿、稀有金属砂矿。

152

中国海域砂矿资源丰富,可分为 3 个砂矿资源成矿带,即华北沙金、金刚石砂矿成矿带,华南有色、稀有、稀土金属砂矿成矿带,南海南部巽他陆架砂矿成矿带。

153

沙金常呈短片状或颗粒状,富集于海底的砂层中,常与钒铁砂、磁铁砂、钛铁砂、独居石等矿物相伴产出,开采沙金时,还可以兼得这些矿藏。莱州 -龙口是中国海域沙金成矿远景区。该区位于胶东地区 3 个主要金矿富集区(招远 -莱州、蓬莱 -栖霞、牟平 -乳山)的北部,均距海岸不远。

154

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其周边海域也是中国砂矿远景区之一,蕴藏了大量的石英砂和锆石。

155

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和赋存的条件严格,主要取决于温度和压力。通常,低温(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海底温度通常为 4 ℃~6 ℃;天然气水合物的稳定性还受天然气化学成分影响,最高可在低于 28 ℃的环境下稳定存在),高压(大于 3 MPa)的环境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陆地天然气水合物主要赋存于永久冻土带中,海洋天然气水合物仅稳定分布在特定的水深和沉积物深度范围内(理论水深为 537~3 225 m,通常大于 1 000 m 水深的区域由于缺乏有机质而生烃能力受限,进而导致缺少天然气水合物的赋存),这一空间被称为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

156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释放的甲烷进入水体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系列特殊的地貌标志,可以通过侧扫声呐等手段识别。例如当气体从海底渗漏时,会形成类似于陨石坑的麻坑地形,气泡羽状流从中喷溢而出。如果喷溢出的气体通量较大,会裹挟沉积物一同喷出,类似于火山喷发,故又称为泥火山。渗漏出的甲烷会在甲烷氧化菌和硫酸盐还原菌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形成冷泉特有的自生碳酸盐岩结壳。

157

冷泉是以水、碳氢化合物(天然气和石油)、硫化氢或二氧化碳为主要成分,受压力梯度影响从沉积体中运移和排放出,温度与海水相近并具有一定流速的流体。冷泉之所以带有“冷”字,是相对热液喷口而言。

158

对于海底下部含油气地层的勘探可用人工地震法来进行。

159

春晓油气田是中国在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开发的一个大型油气田,距上海东南 500 km,距宁波 350 km,所在的位置被专家称为“东海西湖凹陷区域”。

160

南极洲上的埃里伯斯火山是地球最南端的活火山,它位于罗斯海西南部的罗斯岛上。 161

在距今约 5.3 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地球上在 2 000 多万年时间内突然涌现出各种各样

的动物,它们不约而同地迅速繁衍。节肢、腕足、蠕形、海绵、脊索动物等一系列与现代动

物形态基本相同的动物在地球上来了个“集体亮相”,形成了多种门类动物同时存在的繁荣景

象,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首页】

【站内查询】



说明: 本站资料均来公开渠道和平台,如果侵犯到您的利益和权益,请联系我们 ,我们将立即删除。

E-MAIL: rwsoft@163.com

亿文网旗下文本分享平台

Copyright © 亿文文本

冀ICP备2021012268号

相关链接:

亿文网

亿文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