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海洋生物知识点

1

地球的原始时期,由于大气中没有氧气,也没有臭氧层,紫外线可以直达地面。靠海水的保护,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诞生。

2

世界上的生物种类繁多,为了更好地研究、认识生物,人们常根据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将生物划分 7 个基本的分类阶元:界、门、纲、目、科、属、种。

3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3 个层次组成。

4

根据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运动能力及所处海洋水层环境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栖生物。

浮游生物是指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悬浮在水层中的生物。这类生物缺乏发达的

运动器官,没有或者仅有微弱的游泳能力,不能远距离游动,也不足以抵拒水流的作用。德

国浮游生物学家亨森首先用 “plankton”专指浮游生物,该词来自希腊文,意为漂泊流浪。

游泳生物在水层中能克服水流阻力,自由游动,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是海洋生物中一

个重要生态类群。

5

海洋生物群落中的碎屑食物链有两种,一种是红树植物碎屑—碎屑取食者(双壳类、腹

足类等)—肉食者(荔枝螺、玉螺等),另一种是动物残肢碎屑—碎屑取食者(线虫、多毛类

等)—小型肉食动物(鲫科小鱼等)—大型肉食动物。

6

海洋浮游生物根据体型的大小可以分为:微微型浮游生物,< 2 μ m;微型浮游生物,2~

20 μ m;小型浮游生物,20~200 μ m;中型浮游生物,200~2 000 μ m;大型浮游生物, 2~

20 mm;巨型浮游生物,> 20 mm。

7

Pratt 和 Gairns(1985)根据营养关系及食性,将微型生物划分为 6 个功能营养类群,其中光合自养型属于初级生产者,含叶绿素、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海洋上升流区通过富含营养盐的深层水涌升过程,使表层水变得肥沃,从而提高生物的生产力,上升流区生活的游泳生物(主要是鱼类)生命周期较短,偏向于 r 选择类型。

8

生活在深海的动物 90%都能发光。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动物发光的作用可能有 3 种:

掩护自己,躲避敌害;诱捕猎物;作为求偶的信号。

9

发声是许多动物的重要行为功能,许多海洋动物也会发出人耳听到、听不到(次声或超声)的声音,如龙虾、虾蛄等许多甲壳类,黄鱼等石首科鱼类,鲸类等哺乳动物等。它们发出的声音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军事应用价值。

10

在众多的海产品中,燕窝、海参、鱼翅、鲍鱼、鱼肚、干贝、鱼唇、鱼子,被视为宴席上的上乘佳肴,俗称“海鲜八珍”。

11

中国传统四大海产是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

12

蚤状幼体是所有十足目动物共同经过的幼体期,腹部分节,但通常腹肢尚未发育,眼柄长成。

13

桡足类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为小型甲壳动物,营浮游与寄生生活,分布于海洋、淡水或半咸水中。在生殖季节,一般雄性都用第 1 触角或第 5 胸足抱握雌性。

14

由于有孔虫主要以浮游藻类、海洋微生物等为食,是大多数海洋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之一。有孔虫个体小但数量巨大,现已广泛应用于科研领域,被称作“大海里的小巨人”。

15

海绵动物的骨骼一般为硅质、钙质以及角蛋白组成的骨针和骨丝,极少种类的骨针是由硫酸锶构成的。水沟系统是海绵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对海绵动物的固着生活方式十分重要。海绵动物的成体没有运动能力,其呼吸、摄食、排泄、生殖等生理机能都是依靠水沟系统中的水流来实现的。

海绵的受精卵发育成为囊胚,称为中实幼虫;继续发育,其动物极的一端为具鞭毛的小细胞,而植物极的一端为不具鞭毛的大细胞,这个发育期称为两囊幼虫。它离开母体

后,在海中营浮游生活,不久即营固着生活。

偕老同穴是六放海绵纲偕老同穴属海绵,又名“维纳斯花篮”(或“天女之花篮”),因其精致的白色网络状形体而得名。其活体外表有一薄层细胞。体弯曲,管状,基端窄,有一簇纤维附着海底。取食自体表小孔进入中央腔的有机碎屑和微生物。其形体的残骸为珍品。在日本,人们认为它是永恒爱情的象征。

16

腕足动物海豆芽外形像豆芽,有两个分离的钙质或几丁磷灰质壳,在壳口方向有触手冠,自寒武纪就已出现。现生种 300 多种。

17

棘皮动物门的特点是辐射对称,具独特的水管系统。海参、海胆、海百合等都属于棘皮动物门。综合目前的资料,所有的棘皮动物仅在海水中出现。尚未发现有生活于淡水的棘皮动物。

18

海胆类口部的咀嚼器由约 30 个骨状物和牵动此骨状物的肌肉即降肌和提肌组成。 19

海参是海参纲的一类棘皮动物的统称,又名海黄瓜。其具代表性生物应激反应有吐脏、夏眠、自溶、再生修复。海参在受到攻击或者环境极度恶化的情况下会发生吐脏现象,环境条件好转后,内脏能够重新长好。呼吸树是海参的呼吸器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海参逐渐进入百姓餐桌。海参有“海底人参”之称,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海参皂苷、海参多糖、海参脑苷脂和海参多肽。

20

海星再生的条件是必须含有中央盘的残肢。海星在进食的时候会把贲门胃翻出体外,包裹住食物进食。海星也以海参为食,所以大量的海星会对海参养殖业造成巨大的损失。海星是依靠体表的皮鳃进行呼吸的。

21

腔肠动物具有网状神经系统,具有世代交替,具有原始的消化道,只具有两胚层—外胚层和内胚层,不具有中胚层。

22

水母大家族属于刺胞动物门(又叫腔肠动物门),包括自育水母纲、水螅水母纲(两纲共约 1 086 种)、方水母纲(约 36 种)、十字水母纲(约 50 种)和钵水母纲(约 200 种)的动物,共有 1 300~1 400 种。水母体内的含水量高达 95%以上,堪称含水量最高的生物。

23

北极霞水母是个体最大的一种浮游动物,伞径可达 2 m 以上,触手伸长超过 30 m。 24

僧帽水母属于腔肠动物门水螅水母纲管水母目僧帽水母科。僧帽水母为热带和亚热带大洋性种类,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东海和南海。僧帽水母由于形态上的特殊结构和生理上的特殊机能而漂浮于海洋表层,其地理分布主要受风、海流的影响。虽然其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的大洋区,但是也有报道称北美洲芬迪湾和苏格兰西部的赫布里底群岛有发现,而强风也可以把僧帽水母吹上海滩。僧帽水母不是单一一只水母,而是一个包含水螅体及水母体的群落。上面为浮囊体,具有漂浮作用,而下面有营养体(有口,负责摄食)、指状体(形似营养体,无口)和繁殖体(发挥繁殖功能),分工明确,合作紧密。

25

珊瑚礁生态系统有着极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水平,素有“海洋中的热带雨林”之称。

珊瑚是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具有石灰质、角质或革质的内骨骼或外骨骼。造礁珊瑚共生有大量的虫黄藻(为单细胞藻),正是这些虫黄藻为珊瑚“染”上了绚丽的色彩。虫黄藻 80%的光合产物会提供给珊瑚,维持珊瑚的生存。海水升温、酸化等使珊瑚释放掉与其共生的虫黄藻,产生“白化现象”。

26

石芝珊瑚为单生的珊瑚类动物,表面呈褶襞状。

27

在烟波浩渺的海洋中,有着一年四季盛开不败的“海菊花”,它就是海葵,属于腔肠动物门,无骨骼,雌雄异体。

28

环节动物具有疣足和发达的真体腔,闭管式循环,具有索状神经。

29

沙蚕在分类学上属于环节动物门多毛纲游走目沙蚕科,俗称海虫、海蛆、海蜈蚣,是原口动物。中国的沙蚕种类有 80 多种。群舞是沙蚕集体进行交配的一种现象,以提高交配的成功率。

30

单环刺螠,俗名海肠、海肠子,属于螠虫动物门螠纲无管螠目刺螠科。体呈长圆筒形,吻圆锥形;腹刚毛 1 对,粗大;肛门周围有一圈 9~13 条褐色尾刚毛。分布于俄罗斯、日本、朝鲜和中国渤海湾等,是中国北方沿海泥沙岸潮间带下区及潮下带浅水区底栖生物的常见种。

31

软体动物种类繁多,是仅次于节肢动物的动物界第二大类群。软体动物适应力强,

分布广泛,陆地、淡水和海洋中都有大量分布,像蜗牛、河蚌、贻贝、牡蛎、乌贼等都是我们

熟悉的代表生物。

32

万宝螺、唐冠螺、大法螺和鹦鹉螺并称“世界四大名螺”,具有相当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鹦鹉螺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和海洋中的“夜游神”。鹦鹉螺属于软体动物门头足纲,是现存唯一一类具有外壳的头足类动物,曾经称霸过奥陶纪海洋。

33

腹足类动物左右不对称,神经扭转成“8”字形,有些种类又有反扭转现象,多具螺旋形

的壳。研究发现,早期的腹足类是两侧对称的,不对称的体形是在进化过程中经扭转而形成的。身体扭转后,其一侧的器官如鳃、心耳、肾等发育受到阻碍而退化消失。即使后鳃类腹足动物如海牛、海兔等的内脏又发生了反扭转,但其消失的器官不能重新发生,所以尽管外形两侧对称,但内脏器官仍然是左右不对称的。

34

扭转是腹足类面盘幼虫的壳和内脏团在头 -足上方逆时针旋转 180°的现象。扭转有时可在短暂的几分钟内完成。扭转会导致其不对称的体形,如形成了一个螺旋形的外壳,消化管、神经索被扭成“8”字形等。另外,还有些种类,在扭转后又有反扭转,结果使鳃、外壳和外套膜也消失。

35

马氏珠母贝又称合浦珠母贝,是重要的海水养殖贝类和生产珍珠的主要母贝。

36

牡蛎,双壳纲牡蛎目牡蛎科生物的统称,有生蚝、海蛎子等别名,分布广泛。牡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养殖范围最广、养殖产量最大的海产贝类。中国沿海主要养殖种类有近江牡蛎、褶牡蛎、长牡蛎、大连湾牡蛎和密鳞牡蛎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范研究员团队主导完成了国际上首个贝类(牡蛎)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该成果于 2012 年在国际著名期刊 Nature 上发表。

37

虾夷扇贝为冷水性贝类,生长适温范围 5 ℃~23 ℃。

38

花蛤,即菲律宾蛤仔,是市场上常见的贝类海产品,是中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 39

砗磲是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砗磲科生物的统称,有 2 属 10 种,广泛分布于热带珊瑚礁海域。其形如蚌蛤,壳大而厚。此类动物的外壳上有深大的沟纹,如车轮的外圈,故被命名为砗磲。

40

鲍鱼一种原始的海洋贝类,属于单壳软体动物,壳坚厚、扁而宽。鲍鱼是中国传统的名贵食材,位居四大海味之首。海洋中药石决明,为鲍科动物的贝壳。

41

鱿鱼的胴部呈圆筒状,较为细长,末端呈长枪的枪头样;有 10 条腕。乌贼的胴部呈袋

状,有 10 条腕。而章鱼的胴部为球形,有 8 条腕。另外,我们常吃的“笔管鱼”,其实是鱿鱼中的一种。

42

章鱼具有高度发达的含色素的细胞,通过改变色素细胞能极迅速地改变体色。

43

海洋中药海螵蛸为乌贼科动物无针乌贼或金乌贼的干燥内壳。

44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门动物。它们体外被有一层几丁质的甲壳,身体有明显的分节现象,且为异律分节。节肢动物在发育过程中常有变态现象,其生长过程常伴有蜕皮现象。

45

鲎是肢口纲的节肢动物,因其头胸甲形如马蹄,又名马蹄蟹。鲎是名副其实的远古遗民,有“活化石”之美称。现生种类只有 1 目 1 科 3 属 4 种,全部生活于海洋中。除美洲鲎分布于北美洲和中美洲沿海外,其余 3 种中国鲎、圆尾鲎、南方鲎都分布于东南亚沿海。鲎有

4 只眼睛,包括 2 只单眼、 2 只复眼。头胸甲前端的单眼仅有 0.5 mm 长,对紫外光敏感,可以用来感知亮度。在鲎的头胸甲两侧有一对大复眼,每只眼睛由若干个小眼睛组成。鲎的血液中含有铜离子,呈蓝色。从鲎的血液中提取“鲎试剂”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人体内部组织是否因细菌感染而致病,被广泛用于制药、临床以及科研等领域。中国鲎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捕捉、驯养繁殖、经营利用、收购、出售中国鲎及其产品。

46

对虾全身由 20 节组成,头部 5 节、胸部 8 节、腹部 7 节。除尾节外,各节均有附肢 1 对。有 5 对步足,前 3 对呈钳状,后 2 对呈爪状。头胸甲前缘中央突出形成额角。额角上、下缘均有锯齿。

47

南极磷虾的肉富含蛋白质,被誉为“人类未来的蛋白资源仓库”,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南极磷虾具有较为特殊的产卵机制,其卵需在南大洋水域下沉至千米以深水层孵化,随后开始上浮至表层,并在上浮过程中不断发育,至近表层后开口摄食。因此,南大洋只有特定的水域才能形成南极磷虾的产卵场。南极磷虾眼柄腹面、胸部及腹部的附肢基部都具有球状发光器,可发出磷光。

48

日本蟳为梭子蟹科蟳属的动物,俗称石甲红,在我四大海区日本、马来西亚、朝鲜半岛等地有分布,一般生活于低潮线、有水草或泥沙的水底,或潜伏于石块下。

49

有一类海洋生物往往会把海螺壳当自己的居所。在它们长成后,会找一个适合当作自己房子的海螺壳。它们钻进去,用几条短腿撑住螺壳内壁,长腿伸到壳外爬行,用大螯守住壳口。沿海渔民俗称这类海洋生物为“白住房”。这类海洋生物就是寄居蟹。

50

七鳃鳗和盲鳗是无颌鱼形动物,是迄今所知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而海鳗、鳗鲡等则是有颌鱼类,在进化上比七鳃鳗更高等。无颌鱼形动物是一类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发生于距今 5 亿年前后的奥陶纪,在演化史中曾经繁盛过,后来在生存竞争中大量灭绝了。因此,如今生存的少数种类只是古老无颌类的孑遗。

51

中国鱼种最多的海区是南海海区。

52

日常生活中,有好多被称为“鱼”的生物并不是真正生物学定义的鱼,例如,鲍鱼是贝类,鲸鱼是海洋哺乳类,文昌鱼是脊索类。鱼类的主要特征如下:终生生活在海水或淡水中,大都具有适于游泳的体形和鳍;用鳃呼吸,以上、下颌捕食;心脏分为一心房和一心室,血液循环为单循环,为变温动物。而上述动物并不具备这些特征,不属于鱼类。

53

鱼类洄游是鱼类因生理要求、遗传和外界环境因素等影响,而发生的周期性的定向往返移动。鱼类洄游的分类方法很多。按鱼类不同的生理需求,可分为产卵性、索饵性和越冬性洄游,按所处生态环境不同,可分为海洋鱼类的洄游、溯河性鱼类的洄游、降海性鱼类的洄游和淡水鱼类的洄游 4 种。中华鲟的生殖洄游按生态环境分类属于溯河性鱼类的洄游。

54

鱼类的产卵习性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鱼为了寻求适宜的产卵条件,保证鱼卵和幼鱼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发育,常常要进行由深海、外海游向浅海或近岸的洄游(鲐等),或由海洋向江河的溯河洄游(大麻哈鱼、鲥鱼等),或由江河向海洋的降海洄游(鳗鲡等),其中后两种更为人们所熟知。

55

鱼类的生殖方式有卵生、卵胎生、胎生。卵生:受精卵被包裹在卵壳内于体内或体外孵化成个体。卵生鱼类多行体外受精,成熟的雌鱼把卵直接产在水中,雄鱼同时排精,在水中完成受精,胚胎发育的营养完全来自卵黄,因受环境限制和缺乏保护,受精率会受到一些影响。大多数鱼类都以卵生方式繁育后代。

卵胎生:鱼类的卵在雌鱼体内受精,受精卵在生殖道内进行发育,与母体在营养上无联系,完全靠自身的卵黄提供营养,只是胚胎的呼吸依靠母体进行。

胎生:受精卵没有类似于蛋壳的外壳,在母体内生长成个体。这种类型胚胎与母体发生营养联系,前期营养由本身的卵黄提供,后期卵黄囊壁伸出许多褶皱嵌入母体,形成卵黄囊胎盘,胚胎营养从母体中获得。

鲨鱼中,上述 3 种生殖方式皆存在。

56

我们通常用鱼的鳞片或耳石来确定一条鱼的年龄。科学家还可以根据脊椎骨来判断鲨鱼的年龄。

57

鱼类生长最迅速时期一般在性成熟以前。

58

许多以浮游生物或者小型鱼类为食而又生活在外海的鱼类,往往有大规模集群生活的现象。

59

鱼类发出的声音多数是由骨骼摩擦、鱼鳔收缩引起的,还有的是靠呼吸或肛门排气等发声。有经验的渔民能够根据鱼类所发出声音的大小来判断鱼群数量的大小,以便下网捕鱼。

60

鲨鱼长有 5~6 排牙齿,其一生需要更换上万颗牙齿。

61

鲨鱼属于软骨鱼类,没有鱼鳔,调节沉浮主要靠肝脏。科学家们的研究表明,鲨鱼的肝脏依靠比一般甘油三酯轻得多的二酰基甘油醚的增减来调节浮力。

62

鳐鱼体扁平,尾巴细长,有些种类的鳐鱼的尾巴上长着一条或几条边缘带锯齿的毒刺。

它们的胸鳍宽大,由吻端扩伸到细长的尾根部。有些种类具有尖吻。

63

电鳐是软骨鱼纲电鳐目鱼类的统称。背腹扁平,头和胸部在一起,尾部呈粗棒状,像团扇,一对小眼长在背侧面前方的中间,栖居在海底。电鳐的发电器是由鳃部肌肉变异而来的,电流方向由腹方向背方。电鳐有“海底电击手”之称。

64

所谓鱼翅,就是鲨鱼鳍中的细丝状软骨,是用鲨鱼的鳍加工而成的一种海产品,并没有太高的营养价值。

65

盾鳞是软骨鱼类所特有的鳞片,由棘突和基板两部分组成,呈对角线排列。各棘突均向后伸,以手由后向前抚摸鱼体皮肤,则如摸砂纸一样。棘突外被一层釉质;基板埋在真皮内,内有髓腔,有神经和血管通入腔内。在发生上,釉质来自外胚层,由表皮细胞所分泌;内层的齿质来自中胚层,由真皮乳突的细胞所产生。盾鳞和牙齿是同源器官,牙齿同样是由釉质和齿质形成,其内也有髓腔。

66

硬骨鱼类大多数都有鳔。鳔是通常位于肠管背面的囊状器官,内壁为黏膜层,中间是平滑肌层,外壁是纤维膜层。鱼鳔内的气体主要是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鳔内含氧量随鱼活动水层下降而升高,生活在浅水水域的鱼类鳔内含氧量不高。在缺氧的环境中,鱼鳔可以作为辅助呼吸器官,为鱼提供氧气。但鱼鳔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收缩和膨胀调节鱼身体的密度,使鱼悬浮在限定水层中。

67

生活在不同水环境下的鱼类,体液的渗透压不同。海水硬骨鱼类体液的渗透压低于海水。 68

鲅鱼也叫蓝点马鲛,在不同地方又有马鲛、条燕、燕鱼、板鲅、竹鲛、青箭等称呼,属于硬骨鱼纲鲈形目鲅科。蓝点马鲛体呈纺锤形;吻稍尖,口裂大。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台湾海域均有。鲅鱼栖息于近海中上层,具有洄游习性,为北方经济鱼种之一。

69

发光细菌常和鱼类共生。角鮟鱇等动物具有共生有发光杆菌的发光器,利用共生发光细菌发出的光来照明和觅食,而发光细菌又靠从动物体中得到营养来维持生命。

70

石斑鱼属于鲈形目石斑鱼亚科,栖息于海洋岩礁、珊瑚礁区,是一类凶猛的食肉性鱼类。

石斑鱼为雌雄同体,具有性别转换特征。首次性成熟时全为雌性,雌鱼达一定年龄及大小时可发生性转换,变为雄鱼。石斑鱼鱼肉细嫩洁白,类似鸡肉,素有“海鸡肉”之称。石斑鱼是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被港澳地区推为中国四大名鱼之一,是高档筵席必备之佳肴。“中国石斑鱼之都”是漳州的荣誉称号,得此殊荣,正是缘于石斑鱼是漳州市当前水产养殖的主导品种,其养殖规模、贸易流通量均居全国前列。

71

大菱鲆属于硬骨鱼纲鲽形目鲆科,俗称欧洲比目鱼,在中国称“多宝鱼”,原产于欧洲大西洋海域,后由雷霁霖院士引入中国。

72

鳕形目鳕科鳕属里有 3 种鱼,分别是大西洋鳕鱼(Gadus morhua)、格陵兰鳕鱼(Gadus ogac)和太平洋鳕鱼(Gadus macrocephalus)。只有这 3 种,才能称得上真正的鳕鱼。

73

鳗鲡属共包含 15 种鳗鱼,中国有 6 种—日本鳗鲡、双色鳗鲡、花鳗鲡、孟加拉鳗鲡、云纹鳗鲡和西里伯鳗鲡。鳗鲡嘴巴宽大,鳃孔小且左右分离;没有腹鳍,背鳍、臀鳍与尾鳍相连为一体。鳗鲡作为一种降河性洄游鱼类,原产于海中,溯河到淡水内长大,后回到海中产卵。鳗鲡肉质细嫩,味美,肉和肝的维生素 A 的含量高,具有相当高的营养价值。江苏、浙江一带将其列为上等鱼品,福建、广东、四川则视之为高级滋补品,称之为“水中人参”。福建省省会—福州市地处闽江流域,是鳗鲡资源分布的主要地区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鳗鲡养殖及烤鳗出口基地,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鳗鲡之都”的称号。

74

弹涂鱼属于鲈形目虾虎鱼科。弹涂鱼胸鳍鳍基肉柄状,能在陆地上爬行或跳行。栖息于河口咸淡水水域、近岸滩涂处或烂泥底质的低潮区,对较差的水质环境耐受力强。

75

䲟鱼,又名吸盘鱼,喜欢吸附在鲨鱼、海龟等大型海洋生物身上,有着“免费旅行家”的称谓。

76

人们口头上常说“左鲆右鲽,左舌鳎右鳎”,就是说比目鱼中,凡两眼在身体左侧者是鲆类和舌鳎类,两眼在身体右侧者是鲽类和鳎类。比目鱼刚从卵孵化出来的时候,两只眼分别在身体左右两侧,是对称的。但是随着发育,慢慢沉到海底,一只眼开始向左或向右移动,经过一系列变态之后,变得和成体一样,营底栖生活。

77

飞鱼科多为暖水性上层鱼类,以太平洋赤道及热带水域中最多。它强有力的尾鳍,帮助它跃出水面,同时其胸鳍特别发达。飞鱼有时在空中滑翔可达 10 s 以上,飞过 100 m 以上的距离。

78

金枪鱼,又称为鲔鱼、吞拿鱼,是大洋暖水性洄游鱼类,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广阔水域。广义上,鲭科中金枪鱼属、细鲣属、舵鲣属、鲔属、鲣属 5 个属的鱼都可称为金枪鱼。狭义上,金枪鱼指的是金枪鱼属中的 8 个种:太平洋蓝鳍金枪鱼、大西洋蓝鳍金枪鱼、南方蓝鳍金枪鱼、黄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长鳍金枪鱼、

黑鳍金枪鱼、青干金枪鱼。金枪鱼有强劲的肌肉、发达的皮肤血管系统。

79

海洋里最大的鱼是鲸鲨,鲸鲨科鲸鲨属的唯一种。鲸鲨栖息于水域上层,滤食小型甲壳类和小鱼等。卵生,卵椭球状。鲸鲨广布于全球热带、亚热带海域。

80

南极犬牙鱼为生活在南大洋的一种稀有深海鱼类。因为生长速度较慢,且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被大规模开发,资源量迅速下降,从而导致该鱼种的捕捞量非常低,由此被人称之为“海中白金”。目前,负责管理南极海洋生物资源的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对该鱼种进行了非常严格的管理,但非法捕捞现象仍极为严重。

81

海龟产完卵后,爬回海中,没有护卵的习性。幼海龟需要数十天才会破壳而出,在夜晚成群爬出窝巢,利用光线的引导很快地爬向大海,但是幼海龟成活的概率只有千分之一。

82

棱皮龟,又称革龟,是龟鳖目中体型最大者,主要分布在热带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偶尔也见于温带海洋。

83

鸟类皮肤上没有分泌油脂的腺体,全身只有尾脂腺分泌油脂,所以鸟类需要经常用嘴将油脂从尾脂腺挤出然后涂抹在羽毛上,看起来就像梳理羽毛一样。

84

帝企鹅也称皇帝企鹅,是企鹅家族中个体最大的。帝企鹅是群居动物,于冬季在南极繁殖后代。雌企鹅产卵后去海里觅食,雄企鹅负责孵卵。

85

加拉帕戈斯企鹅是所有企鹅中分布最靠北的,也是唯一一种分布在赤道附近的企鹅。它们生活在位于太平洋海域、属于南美洲的科隆群岛。

86

信天翁是世界上最大的海鸟。目前,信天翁有 4 个属。

87

在海鸟中,海燕身体小巧玲珑,体长一般 140~254 mm,体重 20~50 g,是最小的海鸟。

海燕属于鹱形目海燕科。

88

海洋哺乳动物是前肢特化为鳍状、体温恒定、胎生哺乳和用肺呼吸的海洋脊椎动物,又称海兽。它们都是由陆上返回海洋的,属于次水生生物。一般包括鲸目、鳍脚目、海牛目的所有动物,以及食肉目的海獭和北极熊。

89

儒艮,被称为“美人鱼”,是海牛目儒艮科的一种海洋哺乳动物。儒艮分布在南北纬 27° 之间印度 -西太平洋水域,分布范围并不连续,全球 37 个热带与亚热带国家与地区均有儒艮的踪影。儒艮主要生活在海草丛生的浅海。在中国,儒艮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海南和台湾沿海。儒艮是海洋中唯一的草食性哺乳动物。

90

鲸类有胎生、哺乳、恒温和用肺呼吸等特点,和鱼类完全不同。

鲸的种类很多,一般可将它们分为两类。一类口中有须无齿,称为须鲸。须鲸的种类虽少,但个体都很大。另一类口中有齿无须,叫作齿鲸。齿鲸种类较多。

鱼的尾鳍的方向是垂直的,而鲸的尾鳍是水平的。

91

蓝鲸,又叫蓝长须鲸,属须鲸科,体长可达 33 m,体重可达 181 t,是生活在海洋中最大的哺乳动物。虽然其体型巨大,却以体型很小的南极磷虾等为食。

92

抹香鲸是齿鲸中个头最大的一种,广泛分布于全世界不结冰的海域,由赤道一直到两极都可发现它们的足迹,主要栖息于南、北纬 70°之间的海域。其头部特别大,占体长的 1/4~l/3;上颌齐钝,远远超过下颌,因此又被称为“巨头鲸”。抹香鲸具有动物界中最大的脑。抹香鲸头部巨大的脂肪体能起到浮力调节器的作用,帮助它从深海区迅速上升,减少沉浮时

间。抹香鲸超大的肺活量可使它们潜到 2 000 m 深的海底,是公认的鲸类中潜水深度最大的。抹香鲸的怀孕期长达 14~16 个月。抹香鲸身上的三大宝物是体油、脑油和龙涎香,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其中龙涎香是抹香鲸肠道内难以消化的固体物质经很长时间的复杂变化而形成的,这是一种极好的保香剂。抹香鲸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

93

白鲸被称为“海洋中的金丝雀”。每年夏季,成千上万头白鲸从北极地区出发,开始它们的迁徙。灰鲸是鲸类中洄游距离最远的一种。

94

海豚睡觉时会保持自然游动。

95

中华白海豚是鲸豚类哺乳动物。中华白海豚身上的颜色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通常把中华白海豚的一生分成 6 个年龄段,分别是婴儿期(体铅灰色)、幼儿期(体浅灰色)、少年期(身上布满灰点)、青年期(身体灰、白两色各半)、壮年期(身上有少量灰点)和老年期(浑身纯白色或粉红色)。

96

海豹和海狮区别如下:海豹科没有外耳,因此只有没有外耳的海豹(seal)才是真正的海豹( true seal);海狮科有一对小小的外耳。特别是,有一类鳍脚目动物英文为 fur seal(海狗),它们也是有外耳结构的,因此属于海狮科。海豹科的前鳍肢毛茸茸,虽然短小,

但是

每个趾头上都有爪子;海狮科的前鳍肢较大且毛发少。由于前鳍肢弱小,海豹科在水中游泳主要依靠其后鳍肢,但由于后鳍肢不够灵活,海豹科在岸上的行动十分不便,一般靠扭动整个身体前行;相比而言,海狮科在岸上行动要灵活得多,其依靠后鳍折叠在陆地上

“行走”,这也是为什么海狮能常见于各类海洋馆的表演中。

97

威德尔海豹出没于海冰区。极地科学家利用海豹在海冰上留下的冰洞采集海冰样品及放

置仪器。人们把威德尔海豹称为“打孔巨匠”和“海洋学家的有力助手”。

98

1963 年,Redfield 等提出了 Redfield 比值:海洋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对磷、氮、碳的需

求比为 1:16:106.

99

原核藻类主要指蓝藻,细胞直径较真核藻类小。原绿藻是由美国藻类学家 Lewin 在加利福尼亚海湾的海鞘类动物的泄殖腔中发现的。该藻在藻类进化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原绿藻是含有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不含藻胆素的原核生物,因此被认为是介于原核藻类与真核藻类之间的一个类群。真核藻类细胞直径一般在 10 μm 以上,包括隐藻、甲藻、金藻、黄藻、硅藻、褐藻、裸藻、绿藻、轮藻和红藻等。

100

海藻是生长在海洋中的藻类,其主要特征如下:无维管束组织,没有真正根、茎、叶的分化现象;不开花,无果实和种子;生殖器官无特化的保护组织,常直接由单一细胞产生孢子或配子;无胚胎的形成。藻类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光合色素和辅助色素的种类,以及贮存养分的种类,其次是细胞壁的成分、鞭毛着生的位置、鞭毛类型、生殖方式和生活史等。

101

蓝藻是最早存在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的大气环境从无氧变为有氧起了巨大的作用。有不少蓝藻(如鱼腥藻)含有固氮酶,可以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

102

螺旋藻隶属于蓝藻门蓝藻纲颤藻科。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在 1974 年曾宣布螺旋藻是“未来最佳食品”。

103

红海束毛藻是红海中重要的浮游藻,虽属于蓝藻类,但体内的藻红素含量很高。它们大量繁殖时,成群成团地漂浮在海面,可以把海水“染”成红色,红海因而得名。

104

夜光藻是甲藻门的一类单细胞藻,世界各海域均有分布。细胞近乎圆球形(直径为 150~ 2 000 μm),有一条能轻微活动的触手。成熟的夜光藻横沟不明显,仅在腹面留下一点痕迹。

在腹面纵沟内有一条短的鞭毛。夜光藻原生质呈淡粉色。当其大量聚集时,白天一般呈粉红

色,浓度高时还呈褐红色。夜光藻的游动能力十分微弱,不能主动摄食,捕食主要依靠上浮

过程中与食物的碰撞。它利用分泌黏液的触手末端粘住碰撞到的食物,并将其送入泡口,在

细胞内形成食物泡进行消化。它的食物种类范围很广,包括浮游藻类、桡足类的卵、鱼卵、

原生动物以及一些细菌。夜光藻细胞受刺激时,细胞内发生化学反应,才会发出荧光。夜光

藻在密度低的时候,它们发出的光不足让人发现;当它们以罕见的密度聚集,受到刺激,就

会发出很亮的蓝光。然而,夜光藻是一种危害很大的有毒赤潮藻类。它们暴发性繁殖并聚集

在一起,可形成赤潮,对渔业危害很大。夜光藻等藻类的衰败过程需要大量耗氧,来不及游

走的鱼或者贝类等底栖生物就会因缺氧而大面积死亡。夜光藻还会黏附于鱼鳃上,阻碍鱼类呼吸。夜光藻本身并无毒性,但其吞食浮游生物之后,体内会存有高浓度的氨,这些氨渗出或排出至附近水域后,有些特殊藻类(如亚历山大藻)能将之转化为神经毒素,危害鱼、虾的呼吸系统。

105

在光照和水温适宜时,甲藻能够在短时期内大量繁殖,与硅藻一样为海洋动物的主要饵料,故有“海洋牧草”之称。

106

硅藻是很重要的一类浮游藻类,是浮游藻中研究最详尽的类群,且往往是高纬度和温带地区占优势的浮游藻类,是近海初级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硅藻是浮游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通过食物链最终影响渔业产量。因此,硅藻在近岸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硅藻一般通过细胞分裂进行营养繁殖,也可以通过复大孢子生殖。硅藻细胞进行分裂繁殖时,所产生的 2 个子细胞中,一个以母细胞的上壳为上壳,故与母细胞同大;一个以母细胞的下壳为上壳,故略小于母细胞。所以,经过多代细胞分裂后,部分后代细胞变得越来越小。这种变化趋势对物种的生存不利。硅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种与此有关的适应方式,即较小的硅藻细胞通过形成复大孢子,使缩小的细胞恢复到该种细胞的最大体积。复大孢子形成过程因种类而异,但都和有性繁殖过程相关。

107

隐藻为单细胞藻,不具有细胞壁。多数种类具有鞭毛,能运动。

108

果胞是红藻的雌性生殖器官,为单个细胞,基部膨大部分含一卵核,顶端有一细长的受精丝。低等红藻的受精丝较短,系果胞一端或两端的稍微隆起或延伸。受精后,高等红藻的果胞在母体上发育成为一种称为囊果(亦称果孢子体)的二倍体结构,由囊果内产孢丝上的果孢子囊产生果孢子。低等红藻的果胞在受精后,合子经多次有丝分裂形成果孢子囊,成熟的果孢子自果孢子囊中放散出来。

109

角叉藻是红藻的一种,藻体丛生,叶状体薄。新鲜的角叉藻质地如软骨,从绿黄色到暗紫色不等;晒干脱色后,呈微黄色,半透明,角状,质硬。

110

紫菜属于红藻门红毛菜纲红毛菜目红毛菜科紫菜属,生长在潮间带海域。中国紫菜产量

居世界首位,南方以养殖坛紫菜为主,北方以养殖条斑紫菜为主。在中国的养殖藻类中,紫

菜的产量仅次于海带,但经济产值却高于海带。紫菜营养丰富,其蛋白含量超过海带,并且

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核黄素,具有“神仙菜”“长寿菜”的美称。

海苔是由紫菜加工而成。紫菜烤熟之后质地脆嫩,特别是经过调味处理之后,添加了油

脂、盐和其他调料,就变成了美味的海苔了。

“霞浦,大海已然成为种植紫菜的一座水上农场。 ”2012 年,风靡全国的饮食文化专题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 4 集介绍了“中国紫菜之乡”霞浦海边味道香浓的紫菜,虽然只有短短 4 分钟的亮相,却使“霞浦紫菜”一夜之间闻名于海内外。

111

冷温带大陆架区硬质底上生长着大型褐藻,与其他海洋生物群落共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称之为海藻场。

112

细基江蓠是提取琼胶的重要原料,生长在有淡水流入的内湾泥沙滩上,附生在沙粒和各种贝壳上,为中国南方人工养殖的藻类品种。

113

琼胶,又称冻粉,是从石花菜及其他红藻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藻胶,可作冷食和细菌的培养基。

114

绿藻有约 8 000 种,约 90%分布于淡水, 10%分布于海洋。石莼目和管藻目的种类以海生为主。

115

大叶藻为多年生沉水草本高等植物,不是藻类。有根状匍匐茎,节上生须根;茎细,有分支。大叶藻在山东沿海地区是建造海草房的主要材料。

116

“红海滩”是大自然孕育的一道奇观。造就“红海滩”的是翅碱蓬,一种可以在盐碱土

质上存活的植物。

117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其木材呈略红色,而树皮提

炼出的丹宁可以用作红色染料。福鼎是中国维度最高的红树林自然生长地。

118

某些海洋贝类体内含有毒素,它并非由贝类自身产生的,而是由被其摄食的微藻(主要是甲藻,其次是硅藻)或菌类所产生。贝类毒素在贝类的体内毒素积聚至足够浓度后,人类若食之则会发生中毒事件。贝类毒素传统上被划分为四大类: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遗忘性贝类毒素和神经性贝类毒素。其中麻痹性贝类毒素和腹泻性贝类毒素是中国贝类中毒事件的主要“凶手”。

麻痹性贝类毒素主要由涡鞭毛藻、莲状原膝沟藻、塔马尔原膝沟藻等甲藻产生,是世界上毒性最强、引起中毒事件频率最高的贝类毒素。有一种石房蛤毒素,毒性竟是眼镜蛇毒素的 80 倍。当人们食用含有这种毒素的贝类后,会发生神经性中毒的症状。中毒后的半小时内,人会感觉嘴唇刺痛或麻木,这种感觉会逐渐扩散到面部和颈部,并伴随头晕、恶心、腹泻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肌肉麻痹、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迄今发现有 10 余种腹泻性贝类毒素,主要由鳍藻属和原甲藻属中的有毒甲藻产生。当人们食用含有这种毒素的贝类后,会出现腹泻、腹痛、呕吐等症状。有一些腹泻性贝类毒素通过作用于人体的酶类系统而影响生理功能,有一些则会对肝脏或心肌造成损害。慢性接触腹泻性贝类毒素甚至会促使消化系统肿瘤的形成。

119

海水中的二甲基硫主要来源于海洋藻类。

120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广泛存在于海水和海产品中,是导致中国沿海地区人们食物中毒的常见病原菌。

121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报道的赤潮生物有 300 多种,分别隶属于细菌门、蓝藻门、绿藻门、裸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硅藻门、甲藻门、隐藻门和原生动物门 10 个门类,除了原生动物红色中缢虫外,其他的赤潮生物都属于浮游藻类,其中已经确定的有毒赤潮生物 83 种。中国沿海海域的赤潮生物 150 多种,其中 30 种在中国海域形成过有害赤潮。

122

1988 年上海市甲型肝炎流行。根据调查发现,居民习惯生食已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是造成甲肝流行的最主要因素,毛蚶是此次甲肝大流行的罪魁祸首。

123

1977 年,美国深潜器“阿尔文”号在加拉帕戈斯裂谷区 2 500 m 深处中央海脊的火山口周围首次发现热液口。热液口生物主要依靠化能合成作用生产有机物质。

124

裸藻门既具有植物性特征又具有动物性特征。具植物性特征是指其具有载色体,能进行

光合作用;具动物性特征是指其具有感光性眼点,不具有细胞壁,会动物式吞食固体。

【首页】

【站内查询】



说明: 本站资料均来公开渠道和平台,如果侵犯到您的利益和权益,请联系我们 ,我们将立即删除。

E-MAIL: rwsoft@163.com

亿文网旗下文本分享平台

Copyright © 亿文文本

冀ICP备2021012268号

相关链接:

亿文网

亿文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