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空间应用。
——建立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中国气象卫星数据广泛应用于121个国家和地区。
——签署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合作协定。与欧洲空间局开展对地观测卫星数据交换合作。建设中国—东盟卫星信息(海上)服务平台和遥感卫星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与老挝、泰国、柬埔寨、缅甸等国家共同建设澜沧江—湄公河空间信息交流中心。
——与玻利维亚、印度尼西亚、纳米比亚、泰国、南非等国家合作建设卫星数据接收站。
——积极参与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制,为近40个国家的减灾提供卫星遥感数据近800景,新增8颗(座)卫星和星座作为值班卫星和星座,提升国际社会防灾减灾能力。
——积极开展卫星应急监测和服务,针对15个国家的17次重特大灾害事故启动应急监测,就2018年阿富汗大旱、2018年老挝溃坝事故、2019年莫桑比克台风向受灾国相关部门提供监测产品服务。
——发布《中国面向全球的综合地球观测系统十年执行计划(2016—2025年)》,担任地球观测组织2020年轮值主席国,推动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建设。
——参与国际空间气候观测(SCO)平台机制,推动中国利用空间技术应对气候变化的最佳实践,助力国际空间气候观测合作。
7.空间科学。
——与瑞士、意大利、奥地利、英国、日本等国家联合开展“悟空”号、“墨子”号、“实践十号”和“慧眼”等科学卫星的联合科学研究和实验。
——联合研制并成功发射中意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持续推进中欧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中法天文卫星、中意电磁监测卫星02星联合研制,与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开展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爱因斯坦探针、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等科学卫星有效载荷的联合研制和定标。
——利用中国—巴西空间天气联合实验室,共同建设南美地区空间环境综合监测研究平台。
8.人才与学术交流。
——参与国际宇航联合会、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国际宇航科学院、国际空间法学会等活动,举办全球空间探索大会、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第十三届大会、中国/联合国航天助力可持续发展大会、文昌国际航空航天论坛、珠海论坛、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大会等。
——助力发展中国家人才培养。依托联合国空间科技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中国)为60余个国家培养了近千名航天人才,并建立“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和中俄工科大学联盟;通过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等渠道,促进遥感与导航方向的人才交流。
——通过中欧空间科学研讨会、中欧空间科技合作对话、中欧“龙计划”等渠道,促进空间科学、遥感与导航方向的科技交流。
亿文网旗下文本分享平台 | Copyright © 亿文文本